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重創日本,時間悄悄地又過了一年,傷痛依舊,而我們從中學習到了什麼?

000      

2011年3月12日,爲日本大地震祈福的海報東京明治神宮前廣場(攝影/廖淑鳳)

事過境遷,在去年底拍板敲定時,我們決定以氣候變遷來作為封面故事的主題。事前準備資料的過程相當冗長,一連串的數據,越是探究,越有一種無力挽回的沉重感侵襲而來,例如攝影師CHRIS JORDAN曾至世界最遠的小島-中途島,拍攝了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畫面,成千上萬死去的信天翁,肚子裡全都是塑膠垃圾。當最遠的小島都是垃圾,代表的就是整個太平洋遭受到嚴重的污染;抑或是人人大啖的美食-黑鮪魚,生長期需要七年的鮪魚,在人類大量的撈補,已面臨魚資源崩潰的邊緣;甚至是同事借我的一本書《探尋即將消失的國度》,兩個七年級的女生的環浪計畫,走遍了南太平洋的小島,東加王國一大片斷頭無法存活的椰子樹,表示著鹽化的海水與土地;吉里巴斯積極的提供學生出國留學的機會,只希望未來沉沒時,國家優秀的後裔能夠存活;吐瓦魯曾是最幸福的天堂,海平面僅有4公尺,人生只是一場漫長的等待,準備與海共眠,但這裡的人樂觀的認為,上帝會保佑他們。一篇篇充滿人文情懷的文章與紀錄,闔上書本時,默默的歎了一口氣,到底,我能做的是什麼?

於是,本期氣候建築的議題,立基於永續,創意該如何進行?不是自然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是人類改變了自己原本的生活!!對現代建築師的挑戰不僅是設計創意的發想更多的是身負環境保護的責任或許我們無法再回到過往的原始生活那麼該如何讓這個土地能夠更加的永續經營,減少破壞,是建築師、也是每個人的責任。 

於是,本期透過專訪數位知名建築師,如日前來台參加台北藝術中心動土典禮的建築大師Rem Koolhaas、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Kengo Kuma)、以及MVRDV的創始者Winy Maas,再來收集眾多建築師的紙上創意,透過這些未來想像圖,讓我們正視氣候議題中所帶來的嚴重危機。

IMG_6510  

Koolhaas說:「我們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每一個建築,都在面對差異性極大的氣候條件;對自然環境的態度,建築師本應在處理設計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地解決,而非用流行性的口號,賦予過多冠冕堂皇的行銷宣言。」(攝影/賴映伃)

場景1-1-1 RCS_RGB  

由和碩聯合科技旗下設計團隊PEGA CASA推動的「RCSReusing Carton Standard)紙箱再利用標示,而RCS標示具有食、衣、住、行、育、樂六項功能,透過設計將以往作為包材使用的材料加以發揮,提醒與喚起消費者對於包材再利用的慾望而獲得iF大獎的肯定。面對La Vie氣候變遷的主題,PEGA CASA特別將此概念再延伸,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另一種思維與想像。尤其這些包材可做為震災後的臨時組合屋透過事先印刷好的標示提供受災戶一個"的基本感受(圖片提供/PEGA CASA)

未來農場 拷貝  

美國研究學者迪克森戴波米耶博士Dr. Dickson Despommier將多年來的研究集成《垂直農場》一書,其大膽提案,可以在一棟多層建築裡,應用水耕(hydroponic)與氣霧耕(aeroponic)的技術,創造世上第一個垂直農場。(圖片提供/馬可孛羅文化)

4.3 pv and cowls 02  

貝丁頓零耗能發展計畫(The 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位於英國倫敦南郊的蘇騰行政區內(London Borough of Sutton貝丁頓整套系統規劃在技術、觀念由上至下都有成熟的展現也是只要談論到零碳計畫就是拿來探討的指標;此為社區中最著名的『彩色風帽』可以利用風壓將新鮮的空氣導入室內使之循環。(圖片提供Zedfactory

sfr__383  

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地震後由知名建築師義大利建築師Renzo Piano所操刀,並動用世界各地的建築師、技師與科學家,因而這項計畫在建築設計、科技與工程,甚至環保概念都發揮得淋漓盡致,係為LEED最高環保等級金獎的建築設計迄今仍是眾多環保建築中相當值得推崇的計畫案。圖片提供/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Architecture

 cb_Зима  

還有許多不同的氣候建築想像圖例如俄羅斯建築師芮米佐夫(Alexander Remizov)所設計的方舟(The Ark建築外形反倒像是彈簧玩具,這樣的造型是為了設計出能自給自足、充分利用物理自然環境並且能回收能源等種種因素所形成的。透過許多的環保建築創意未來人類或許真的能居住在有如諾亞方舟般的建築當中呢。(圖片提供/Alexander Remizov

氣候設計具有全球性的涵蓋面,早期由許多產官學所提出的綠色經濟,談環保、對環境充滿善意而近年來創辦「零排放研究基金會(Zero Emissions Research Initiatives, ZERI)」的鮑利(Gunter Pauli)更提出了藍色經濟,強調保育也談再生。不論是綠色經濟或是藍色經濟,跟大自然學創意,發掘成長妙方,以有限資源創造更多,3月號LaVie兼顧創意與環保的概念,我們一起來探究。

 

 

文字/廖淑鳳

攝影/廖淑鳳、賴映伃

圖片提供/Alexander RemizovZedfactoryPEGA CASA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Architecture馬可孛羅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 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